水果拉霸机,水果老虎机

石狮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时间:2006-06-30 09:20 浏览量:

   

 

“十一五”时期,是石狮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时期。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泉州市委水果拉霸机,水果老虎机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精神,依据《中共石狮市委水果拉霸机,水果老虎机制定石狮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石狮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下称《纲要》),顺应时代潮流、凝聚人民力量、体现群众意愿,对石狮以新视野、新思路、新措施、高起点建设现代化工贸旅游港口城市,实现新一轮的跃升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继续当好排头兵,示范全省,具有十分要的意义。

 

 

 

第一章 “十一五”是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关键时期

 

一、“十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

“十五”时期,全市人民在上级党委、政府和石狮市委的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十六大精神,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主动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大局,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四市三海”和“小城市大经济”发展战略,牢牢把握发展第一要务,始终盯住发展,谋划发展,致力发展,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扎实推进现代化工贸旅游港口城市建设,扎实推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稳定、快速发展,“十五”计划所确定的主要预期指标均完成或超额完成,取得重大成就,为“十一五”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积蓄后劲、激发活力。

1、国民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快速增长。经过“十五”的努力,预计2005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166亿元,年均增长12.4%,人均GDP年均增长10.9%;财政总收入为14.85亿元,年均增长22.1%,高于“十五”计划10.9个百分点,财政收入占GDP比重稳步上升;工业总产值达303.3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2.9亿元,五年累计完成133.9亿元。港口经济发展迅速,石湖港进入全国内贸集装箱五强。石湖港区获批内外贸同船运输和建设保税仓库,石湖港5万吨级泊位竣工投入使用。2005石湖码头港口货物吞吐量达475.2万吨,集装箱吞吐量达25.3万标箱。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石狮服装城开城融市并跻身中国十大服装批发市场之一;海洋运输业发展速度加快;旅游业、酒店业、房地产业、餐饮业等均有较快增长。现代农业发展取得新成效,祥芝国家中心渔港获批建设。

2、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综合经济实力位居“全国百强县(市)”第24位,连续8年保持全省十强县(市)2位,成为全省的排头兵。先后获得中国休闲服装名城、全国体育先进市、全国科技先进市、全国卫生先进市、全国文化先进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和福建省教育先进城市、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城市等荣誉称号,被《福布斯》杂志评为中国最具商业活力的沿海开放城市。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新增国家星火计划龙头企业技术创新中心2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6家、省级行业技术开发中心3家,新增中国驰名商标6枚、中国名牌产品2个、中国出口名牌1个、新增国家免检产品15个、省著名商标60个,省名牌产品14个,4家企业荣获“中国生产力促进奖”。

3、中国休闲服装名城地位进一步巩固。进一步发挥中国纺织服装的生产基地和集散地的作用,“十五”期间形成了一条以服装加工生产为核心的纺织服装产业链,涵盖纺织、漂染、成衣加工生产、辅料生产、市场营销等各个领域,产业集群优势明显,全市现拥有3000多家服装及配套行业企业,服装类注册商标达2000多个,涌现出富贵鸟、拼牌、帝牌、爱登堡、彬伊奴、威兰西、斯舒郎、斯得雅等一批著名品牌,形成“精品荟萃特色装,名城处处皆品牌”的良好格局。顶尖级时装设计人才济济。

4、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5.2:54.1:40.72005年,三次产业实现增加值分别为8.7亿元、89.7亿元和67.6亿元。产业集群向前推进,全市产值超亿元企业达42家,规模以上工业产值194.4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64.1%纺织服装产业竞争优势进一步增强,六大类产业加快整合聚集。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现代农业稳步发展。整个经济运行质量稳步提高。

5、对外开放水平提高。进一步深化外经贸体制改革,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积极应对国际贸易磨擦不断的不利环境,出台扶持外贸出口的鼓励措施,成立石狮市贸易促进委员会和国际商会,连续举办八届海博会,组织企业参加广交会、投洽会及美国、德国等国际国内著名展会。项目引进取得新成效,卡宾服饰、龙诚纺织等一批拉动力强的项目相继投产,加多宝饮料等一批大项目成功引进。五年累计外商实际到资总额8.5亿美元,累计自营出口8.3亿美元,分别年均增长18.9%32.2%。对外联络取得新进展,与澳大利亚伦马克帕林加市缔结友好城市。

6、现代化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城市建设日新月异,现代化城市面貌初步显现。基本完成城市规划修编工作。中心城区LNG、沿海岸线等一批事关长远发展的规划编制顺利推进。扎实推进环卫制度改革,市区保洁程度明显提高。顺利通过全省园林城市验收和省级卫生城市复查验收。商业步行街等旧城改造项目成效明显。进一步美化市容市貌,大力推进拆除危房建设绿地。城镇建设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祥芝镇被评为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村镇,宝盖等6个镇入围全国千强镇。城镇建成区面积增至23平方公里。

7、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沿海大通道石狮段、石狮大道全线贯通,高速公路石狮连接段动工建设,继续实施“畅通工程”,基本实现全市镇、村间路面硬化,在全省率先实现全市村村通公交车。完成220KV宝盖变电站二期扩建工程,新增容量220KV变电容量180MVA220KV网架实现双回路和福建省电网相连。建成古浮、蚶江、灵秀、锦尚4110KV变电站,扩建110KV仑后变电站第二台主变,新增110KV变电容量280MVA。全市日供水达35万吨,实现向全市辖区供水,基本实现全市村村通自来水。灵秀山公园升格为省级森林公园,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开工建设。沿海防潮防洪工程、城市垃圾焚烧处理厂等重点项目基本建成。“数字石狮”建设步伐加快,全面实施政府、企业、学校、家庭四大上网工程。

8、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顺利通过“双高普九”验收,石狮一中等21所学校晋升省级各类达标示范校,全市现有高等职业学校2所、中专3所、中学15所、小学70所,其中石光中学、石狮一中为省一级重点中学。教育水平居泉州市先进行列,2005年高考本科上线率居泉州市第二位。建成华侨医院、妇幼保健院和“120”急救中心。文体设施进一步完善,建成体育场、游泳馆、文化馆、博物馆、校外活动中心、重竞技训练中心。

9、和谐社会建设全面推进。有效防抗“非典”,公共卫生体系不断完善。积极防抗台风等自然灾害,“三农”工作成效显著。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全市出生人口政策符合率达95.85%。环境保护得到改善,市区空气质量监测系统投入试运行,“零点计划”目标顺利实现,封山禁采成果得到进一步巩固。用工环境持续改善。深入开展“平安石狮”建设,社会保持安定稳定,群众对社会治安满意率提高到95.1%,荣获“泉州市创建平安县(市、区)先进单位”,市公安局荣获“全国优秀公安局”称号,凤里派出所荣获“人民满意的派出所”称号,灵秀司法所荣获“全国先进司法所”称号。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不断深化,市安监局荣获“全国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先进单位”。打击走私力度加大,市场经济秩序不断规范,外挂车整治取得显著成效。全面完成“四五”普法工作目标任务。

10、人民生活水平生活质量不断提升。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50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523元,分别年均实际增长6.2%4.8%,农民人均纯收入在全省率先突破1000美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91亿元;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0%;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54.17平方米;6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73年;人均生活用电量达958千瓦时;千人医生数为0.88人,平均预期寿命达72.5岁;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90%

二、“十一五”时期面临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从国际形势看,世界经济将继续保持恢复性增长态势,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和世界范围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步伐加快,为我市进一步扩大开放提供了重要契机。从国内形势看,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加入世贸组织的效应进一步显现,为我市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从全省的发展格局看,海峡西岸第一次写入中央文件,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推进新的发展阶段省委对石狮的发展寄予厚望,提出了在发展民营经济、加速城市化进程、加快工业化进程等三个方面继续为全省做出示范,为我市实现新一轮在更高平台上跃升发展指明了方向。从泉州发展的态势看,建设亿吨大港、以港兴市、港城联动、建设现代化工贸港口城市为我市推进区域合作、扩充腹地、发挥作用拓展了新的作为空间。目前,全市人和气顺业兴,谋发展、讲大局、干实事的氛围浓厚,我们有条件、有能力把握新机遇,实现新发展,取得新成就,作出新贡献

同时也要看到,我市目前仍是人力资源紧缺、土地和水电资源趋紧、市场外向依赖度大、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经济增长成本较高的城市。今后五年,我市经济发展进入一个新的跃升期,面临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国际贸易壁垒、国际市场波动等挑战,面临资源、能源、环境、资金、人才等因素制约,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根本改变,城市功能和内涵有待进一步优化提升,城乡区域发展依然不平衡,解决“三农”问题的任务依然艰巨,群众生活水平和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障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加快发展、科学发展面临较大压力。对这些困难和问题,我们必须保持清醒认识,审时度势,增强信心,抢抓机遇,奋发有为,把经济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谱写我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篇章。

三、“十一五”是实现石狮跃升发展的关键时期

“十一五”时期是我市承前启后、加快发展、科学发展的黄金发展期,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自主创新期,是积极主动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机遇期,是改善民生打造和谐石狮的社会转型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的改革攻坚期。这个时期我市工业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信息化发展将进一步推进,城市化水平将进一步提升,国际化、市场化将进一步提高,民生保障能力将进一步增强,经济发展与社会事业进步将更为协调,和谐社会建设将进入一个全新阶段。正确认并把握所处的发展阶段和时代特征,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善于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和泉州现代化工贸港口城市的大局中找准位置、发挥优势、凸显作用、尽责尽职、多作贡献。要弘扬爱拼敢赢精神,以谋求发展的意识、服务大局的合力、应对风险的能力、攻坚克难的意志,优化发展环境,增创发展优势,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在高位平台上向更高层次跃升,促进社会结构在和谐中推进和演化,城市在城乡一体化中创新和融合,人民生活水平在宽裕基础上奔向全面小康,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1、增创新优势

1)争创民营经济新优势。目前,民营经济产值在石狮国民经济中的份额大于90%,工商税收占75%以上,就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例大于95%。“十一五”时期,在继续为全省民营经济发展作出示范的过程中,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总结经验、找准提升着力点、建立新机制,争创新优势。

2)发挥政策优势。石狮是福建省综合改革试验区。这是巨大的无形资产和发展优势。“十一五”时期,不仅要用好用足这块牌子,而且要敢于创新这块牌子,最大限度地发挥这块牌子所赋予的巨大的政策综合优势,推动石狮现代化进程。

3)构筑产业新优势。纺织服装产业是福建省今后发展的重点产业,石狮将建成亚洲规模最大的服装城。服装产品种类众多、门类齐全,以石狮为中心的纺织服装板块生产的休闲装、茄克装约占全国市场份额的1/4,而运动装、童装和内衣的出口更是占据全国的主导地位。此外,五金机械、印刷包装、鞋业鞋材、体育用品、食品加工和电子信息等六大类产业,也具有很强的竞争力。石狮的海洋渔业已进入产业化阶段。包括现代物流在内的第三产业正在崛起。“十一五”时期,在继续为全省工业化进程作出示范的过程中,要下大气力构筑产业发展新优势,夯实石狮现代化建设经济基础

4)凸显区位港口优势。石狮三面临海,海岸线67公里,曲折且多港湾,位居泉州湾核心地带,这一特殊的区位优势,随着海峡两岸关系的新变化,泉州湾跨海通道的建设和沿海大通道的贯通,更能发挥出其在海峡西岸经济区的独特“地利”优势。“十一五”时期,要以建设大港口,发展大产业,构筑大城区为目标,以石湖港区为龙头,融入泉州,联结福州、厦门,承接长三角和珠三角港口的辐射,以港口联盟促进产业联盟,带动城市联盟,跨越式建设现代化工贸旅游港口城市,在继续为全省城市化进程作出示范的过程中,凸显区位优势、凸显分工负责、凸显贡献作用,努力打造海峡西岸经济区石狮品牌。

2、破解发展难题

1)水果拉霸机,水果老虎机人力资源制约问题。石狮的专业人才、技术人才、产业工人等人力资源紧缺已制约经济发展。“十一五”期间,要加快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培养和引进高素质的技术人才、管理人才、经纪人才、复合型人才和熟练产业工人,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人力资源的广泛需求,扭转人力资源导入型的被动局面。

2)水果拉霸机,水果老虎机资源能源制约问题。石狮陆地面积狭小,土地资源紧缺,境内无河流,水、电、煤、油、原材料均需输入,在很大程度上已影响经济发展。电力不足、运力紧张、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制约因素一时还难以缓解,对重要生产要素资源的需求持续上升。“十一五”期间,在建设新的电源点、水源点的同时,要坚持开源与节流结合、把节约放在首位作为解决我市资源问题的根本出路;坚持把加强区域合作作为解决我市资源问题的重要途径;坚持把开发利用可再生资源作为解决我市资源问题的必要补充,有效排解资源能源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制约,把“十一五”和未来的发展放在理性的历史天平上。

3水果拉霸机,水果老虎机市场外向依存度大问题。石狮产品50%左右系于欧盟、美国等国际市场,受贸易政策影响大。壁垒体系日渐显露,石狮进入国际大循环的成本大幅度增加。外贸公司少、外贸专业人才不足、中介机构不完善、石湖港区外贸航线少、国家出口退税机制的改革、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货币汇率的变化等因素的综合效应可能对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十一五”期间,要坚持扩大开放,着力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提高对外贸易质量,建立应对外贸复杂局面的应急体系,有效利用好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

4水果拉霸机,水果老虎机经济增长较高成本问题。“十一五”期间,石狮将继续面临着经济快速增长,但比较优势却递减、经济增长的约束条件增加、发展的总成本进一步提高的新形势。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关键是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优化资源利用为核心,以提高资源生产率和降低废弃物排放为目标,推动技术创新,建立节约机制,坚持把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放在首位,用提高产品质量和企业经济效益,提高市场竞争力,来解决高成本问题。

5)水果拉霸机,水果老虎机城市发展粗放型问题。石狮城市建设水平、土地利用集约程度、城市管理水平等都不高,城市规划滞后、城中村和回批地问题、土地闲置问题等都影响城市发展。“十一五”期间,要高标准规划城市发展框架,按照先进地区港口城市的一流水准,从城市规模、基础设施、文化内涵、人居环境、经济支撑、外在形象等各个方面全面提升石狮,使之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区明珠。

 

第二章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一、制定“十一五”规划的总体要求

制定“十一五”规划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五中全会、省委七届十次全会和泉州市委九届十二次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紧紧围绕建设现代化工贸旅游港口城市,把握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三个示范”为着力点,抢抓难得机遇、突出加快发展;转变增长方式、确保持续发展;强化自主创新、带头先行发展;坚持统筹协调、城乡一体发展;深化改革开放、拓展空间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保障健康发展;为民惠民利民、推动全面发展,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

二、“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

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础上,2010年预期地区生产总值超过310亿元,年均增长13.5%以上,力争比2005年翻一番。财政总收入33亿元,年均增长17%以上,争取更快些更好些。资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不断下降,综合经济实力继续位居全省前列,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指标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要求,努力推进石狮现代化工贸旅游港口城市建设。

1、构建城乡一体的现代化城市框架坚持以城乡一体化规划、布局、建设城市。科学规划城乡一体的现代化城市发展蓝图。合理布局城乡一体的现代化城市产业,加快市区扩张延伸,建成金融商业中心区和文教行政居住区,推动沿海各镇建成特色产业鲜明的发达工业城镇。建成与现代化城市相适应的综合交通体系,通过泉州湾跨海通道、高速公路连接线、石湖港等形成快捷的对外交通通道,以泉州绕城高速公路、沿海大通道和通往各镇的放射公路形成畅通的城市交通网络。建成与现代化城市相适应的生态环境,加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重点实施宝盖山、灵秀山及滨海生态保护开发,建设宜居环境。建设与现代化城市相配套的基础设施,市政设施建设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初步形成城市功能完善、产业重点突出、生态环境良好、防灾减灾体系完备、组团联系紧密、滨海特色鲜明、投资贸易居住适宜的城乡一体的现代化城市框架。2010年城镇建成区面积达30平方公里以上,城镇化水平达80%以上

2、构建以纺织服装为主导的具有竞争力的产业体系。强化产业特色,突出比较优势,依托石狮“中国休闲服装名城”和特色名镇的产业基础,着力培育发展纺织业,做强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延伸发展产业链,建设区域纺织服装原材料生产基地,以“科技和时尚”为主线,大力推进实施“六名工程”,打造“服装强市”。加强产业聚集基地建设,吸引各类要素资源集中,重点发展五金机械、鞋业鞋材、体育用品、食品加工、印刷包装、电子信息六大类优势产业。培育扶持规模企业,重点培植与产业关联度大的石化中下游产业及高新技术产业,壮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层次,增强产业实力,构筑产业竞争新优势。合理规划,统筹布局,在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中,培植一批产值超十亿、利税上千万、品牌带动强、技术创新先导的龙头骨干企业,支撑产业持续发展,构建以纺织服装产业为主导,以技术创新和品牌建设为抓手,以国内国际市场为导向,具有竞争力、可持续发展的产业体系。到2010年,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3.5:53.9:42.6,三次产业实现增加值分别达11亿元、168亿元和133亿元,工业总产值达693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达482亿元。

3、构建区域性现代商贸物流中心。主动对接、积极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和泉州中心城市发展大局,突出我市区域商贸中心城市的地位、作用和优势,与城市化发展、产业发展相适应,科学调整优化城市商贸发展布局,建设大市场,发展大商贸,搞活大流通。提升现代化专业市场水平,续建、营运、繁荣石狮服装城,调整、改造、创新、提升专业批发市场,以大型批发为主导,以新的营销方式为支撑,以提高流通效率和效益为目标,构建服装、面料、辅料、纺织服装设备、水产品、果蔬等具有竞争优势的配套服务功能齐全的专业市场群。科学布局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建设现代物流设施,培育现代物流市场,发展现代物流企业,初步建成以国际化为导向,以石湖港大型综合物流为枢纽核心,以石狮服装城成衣流通配送中心、灵秀面料仓储配送中心为重要节点的覆盖全市、辐射全国、面向国际的物流网络体系框架,基本形成繁荣发达、注重效率、充满活力的区域性现代商贸物流中心。“十一五”末,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6.6亿元,年均增长10

4、构建各项事业协调发展的和谐社会。促进均衡发展,努力缩小城乡之间、社会群体之间、区域之间差距,城乡居民收入明显提高,困难群众生活明显改善,社会就业率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促进协调发展,社会事业与经济发展同步、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协调、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相容,义务教育工作巩固,高中阶段教育普及,国民受教育年限增加,全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建成较为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深化 “平安石狮”建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确保社会安定稳定。坚持以人为本,注重社会公平,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营造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环境,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到2010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11000元,人口年均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6‰以下,平均预期寿命75岁,6岁以上人均受教育年限9年,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上限1.2%,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总支出(R&D)占生产总值比重达1.5%;环境质量达标率95%,森林覆盖率14%,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8平方米,刑事犯罪率上限0.12

 

第三章  积极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一、优化发展空间布局

按照城乡一体,突出特色、有序发展、产业聚集、功能强化的要求,合理布局中心城区(凤里、湖滨、宝盖、灵秀)和滨海三个组团(蚶江组团、祥芝、鸿山和锦尚组团、永宁组团)的产业空间,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心城区突出商贸、金融、行政、文教中心地位,撑大城市发展框架,分步推进成片旧区改造,建设精品新区,加快形成行政服务区、科研教育区、现代服务业区、生活居住区。灵秀和宝盖工业集中区重点发展纺织服装、鞋业及配套的五金、辅料等产业。蚶江组团以石湖港区和石狮经济开发区为载体,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纺织、电子、石化和港口综合物流等临港产业。祥芝、鸿山、锦尚组团重点发展海洋产业及轻纺工业,限制发展印染业。永宁组团要培育体育用品产业和加强高档纺织品研发,重点发展滨海旅游、商住区。

二、大力发展工业

坚持项目带动,重点发展环境污染小、经济效益好的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工业。坚持多元发展,改造提升纺织服装及配套的主导产业;继续壮大五金机械、鞋业鞋材、体育用品、食品加工、印刷包装、电子信息等六大类支柱产业;大力培育高新技术、生物化工、石油下游产业等新兴产业。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广泛应用高新技术和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强化工业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坚持调整和优化工业结构,产业朝“节源型”、“节能型”、“环保型”方向转变。坚持自主创新,培育和发展具有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和企业。坚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正确处理好工业化与城市化、内力与外力、产业成长与环境保护、城市与农村、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之间的关系,增长方式朝集约化方向转。加强产业聚集基地建设和管理,重点开发石狮经济开发区,加快建设宝盖鞋业工业园区、灵秀服装创业园区,技术改造沿海污染集中控制工业区,科学整合海洋科技园、包装印刷、体育用品和五金工业基地,规划建设服饰五金、辅料、纺织品项目集中区。

1、纺织服装。依托蚶江、宝盖、灵秀、凤里等特色名镇的产业基础,优化服装主业,优先发展成衣终端产品,形成配套完善、专业化分工明确的服装企业群。创造高附加值产品,强化产销整合体系,建立服装流行时尚设计中心、纺织面料创新服务中心,以技术差异化、产业全球化、企业信息化和品牌化等策略,促使休闲服装制造业基地提升成为休闲服装时尚品牌之都。整合纤维、纺织、染整、辅料上下游产业资源,加大引进梭织机织等项目,有序开发产业用和装饰用纺织品,延伸产业链,提升纺织服装产业集群。集现代化、信息化、智能化、国际化于一体,将石狮服装城建设成为亚洲最大的服装物流配送中心,年经营额超百亿元。规范壮大鸳鸯池布料市场、塔前服装辅料市场、南洋路服装机械市场等专业市场,形成配套完善、持续繁荣的纺织服装市场体系。到2010年,产值超320亿元。有5家以上企业在国内外证券市场上市,新增中国驰名商标5枚以上,中国名牌产品5个以上,中国出口名牌产品5个以上。

2、五金机械。瞄准国内国际市场,对接台湾产业转移,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促进产品和企业个体优势转化为产业整体发展优势。重点发展模具机械、数控机床、纺织机械、成衣机械、制鞋机械和海洋机械,大力扶持发展服装、鞋帽、箱包、礼品等已具备一定规模的辅料配件产品,提高产品技术含量,逐步实现从“小五金”向“大五金”的扩展,规划建设五金工业项目集中区。2010年,产值达90亿元。

3、鞋业鞋材。以品牌经营为切入点,以增资扩产和技术改造为动力,以完善产业链为方向,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建立符合国际环保要求的质量保证体系,推进产业量的扩张和质的提升,建成中国休闲皮鞋重点基地。重点建设宝盖鞋业工业园和鞋材配套专业市场,培育510家具有品牌、销售、科技和管理优势的大型企业集团,打造成为国内、国际知名的大企业,成为具有跨国配置资源的大集团。到2010年,产值达80亿元。

4、体育用品。把握奥运商机,争取拿到水果拉霸机,水果老虎机与奥运会有关的体育用品订单。抓住筹建红塔湾全国帆船训练基地的契机,推动体育用品产业发展。重点发展以碳纤维为代表的新型高分子复合材料制造的高档竞技体育健身器材和出口型工艺精品,应用微电子、磁控、声控、激光及视屏显示等先进技术,开发集健身、健美、体疗、康复和娱乐于一体的新型健身器材。着力建设永宁、锦尚体育用品、工艺品产业基地。到2010年,产值达50亿元。

5、食品加工。结合农业产业化的推进,重点发展水产品精、深加工,扩大特、精、稀、优产品的加工制造比重,开发新型、功能、方便、绿色、保健食品。强化卫生检测,严格市场准入,推广“绿色”认证,加速与国际标准的接轨,尽快取得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通行证。建设祥芝海洋科技园,加大力度扶持祥芝水产品批发市场的繁荣和发展。生成一批海洋生物化工、海洋食品、新型材料等科技含量高的项目,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实力和知名品牌的水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2010年,产值达50亿元。

6、印刷包装。积极引进国际国内先进印刷设备和数码印刷等先进工艺,大力推广聚酯包装、降解塑料、零污染发泡塑料、茂金属塑料等新型材料,为提升主导产业作贡献。规范商标印制,加强引导和管理,促其健康发展。依托全市物流体系,建设集交易、展示、信息交流、仓储、配送、货运以及金融结算等功能于一体的大型专业交易中心和物流中心,建设印刷包装基地。2010年,产值达25亿元。

7、电子信息。重点发展计算机及其外部设备和网络软件、数字视听及新型元器件、仪器仪表、通信终端设备、家用电器等产品,有意识发展电子化、数字化、光机电一体化等高技术产品、特色产品、拳头产品,形成一批企业集团。依托海峡两岸科技孵化基地、长春理工大学泉州学院和博士后工作站,主动与台湾电子产业对接,促进电子信息产业有新的提升。到2010年,产值达20亿元。

8、石油化工。争取在泉州培育石油化工新兴产业中占有一定的份额。落实PTA项目的同时,力争再有2-3个石化产业链的大项目落户石狮。通过推动实施PTA项目,迅速带动聚酯纤维生产加工等一系列配套项目,形成以PTA为龙头的石化下游产业链。利用港口优势,进口大宗有机化工原料,建设合成材料和有机化学品下游产品装置,主要发展下游合成材料和大型有机原料类产品,逐步向上游原料型产品生产拓展,形成与化学工业及相关产业协调发展的石化产业体系。争取到2010年,产值达25亿元以上。

三、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

转变服务业增长方式,不断提高服务业的比重和发展水平把石狮建成更具活力的区域性现代化商贸城市、海峡西岸经济区最具活力和潜力的现代服务业发达地区之一。

1、积极发展特色旅游产业。作好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着力打造购物旅游、休闲旅游、历史文化、海丝文化四大旅游品牌,围绕全省“五区两带”的旅游发展格局,深度开发滨海资源,展现独具特色的闽南风情,大力发展城市群休闲产业,做大休闲经济,促进以海上丝绸之路、黄金海岸和宝盖山风景区等为主线的滨海旅游和以石狮服装城为主的购物旅游相结合,促进海丝文化和服饰文化的融合,促进旅游和文化、体育的融合,在旅游产业规划中融入休闲城市和休闲产业的概念,使闽南商贸滨海旅游区更具特色,依据功能互补、错位发展、利益共享的原则,积极融入福建旅游大格局。改造传统旅游景观设施,不断丰富旅游产品,提升旅游文化内涵,建设一批重点旅游配套服务设施,增创旅游产业优势。完善“吃、住、行、游、购、娱”旅游服务体系,建立健全与国际惯例接轨的旅游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强化旅游形象宣传和整体促销。突出石狮服装城、黄金海岸及红塔湾全国帆船训练基地等品牌,增加宣传的针对性。加快建设美达国际大酒店、服装城大酒店、凯悦大酒店、泉冠大酒店等一批星级酒店。争取落实天然海滨浴场休闲体育健身项目。发展商务旅游、滨海旅游、会展旅游、工业旅游、农业旅游,拓宽旅游领域。

2、重点培育和发展现代物流业。以石湖港区大型综合物流中心、石狮服装城成衣流通配送中心、灵秀纺织布料仓储配送中心为重点,推进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拓展物流市场腹地,培育物流营运主体,加快培育运输、仓储业,做强做大物流业。按照“建设大港口、发展大产业、构筑大城区、实现大发展”的思路,将石狮建设成为福建主要综合物流中心和闽南的国际物流枢纽。到2010年,基本形成包括港口、现代管理和企业群体三大支撑体系在内的完善的现代物流产业体系。

构筑物流业港口支撑体系。发挥石湖港区作为国家一类口岸、泉州湾中心港区、海峡两岸“三通”泉州的主线港、华南地区国内集装箱枢纽港的优势。开发规划伍堡港区和梅林港区,协调港区功能分工,形成中小港口共存的沿海港群体系。形成5万吨级深水泊位3个,中级泊位8个,吞吐量达到2000万吨,集装箱150万标箱的泉州湾中心港区口岸。

建立现代管理支撑体系。加强物流信息规范化管理,尽快建设以电子商务、仓储配送、电子检测、结算中心、中介服务、信息处理等为内容的物流平台,构筑口岸物流信息平台、交通运输物流信息平台和物流企业服务平台。

形成物流业企业群体支撑体系。培育壮大现代物流企业群体。打破行业分割,整合现有资源,推动传统运输、仓储、货代、流通等企业延伸服务功能,尽快向新型、高效的现代物流企业转型。制定优惠措施,引进国内外大型的物流企业在石狮增设营业网点和基地。

3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改造整合旧街区市场,繁荣石狮服装城、鸳鸯池布料市场、塔前服装辅料市场等专业市场,促进果蔬批发、水产品批发等各类市场走专业化、品牌化、特色化、规范化道路。以服装城的建设为依托,以南洋路为轴心,整合、规范鸳鸯池布料市场、塔前服装辅料市场和洋下面料综合市场,提升以九二路为主轴的中心贸易区形象,形成纺织服装产业商贸带;依托祥芝水产品市场,玉湖水果批发市场,建设辐射闽东南的水产品和水果的专业市场;巩固壮大建材、摩托车等专业市场,规划、建设鞋材市场、五金市场等。培育服务业龙头企业。建立现代商贸流通网络体系,积极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营销方式,吸引知名批发、零售和贸易企业以及国际著名品牌工厂、商业连锁巨头来石狮开设直销连锁网点或大型购物中心,从而构建起大中小结合、内外贸一体的现代商贸流通体系。形成各具特色的商业区,充分发挥各区域、各层次商业的协同效应。以发展特色、增强功能为重点,建设市级商业中心、社区商业中心和专业特色街等三级商业中心。按照便民利民原则,进一步完善商贸网点规划布局,形成以大型购物中心为骨干,以超市、专卖店、便民店、仓储式商场为特色的多元化、多层次的销售网络。开发客运市场资源,扩展客运班线,促进与水果拉霸机,水果老虎机省市地区的交流和来往。调整运力结构,提升车辆档次,提高交通运输业的整体服务水平。加快货运市场的培育发展,规范货运经营行为,扶持货运企业的发展,完善货运配载中心和信息中心等相关设施建设。加大投入进行公交线路规划和站点建设,不断完善农村客运网络建设,不断提高车辆档次和服务水平。加快车船维修业发展,完善维修网络,健全车辆救助体系,大力推广维修新技术、新工艺,不断提高车船维修质量及服务水平。

4、积极发展金融保险业。2010年基本确立金融在石狮经济发展和城市功能中的核心作用。完成石狮农村信用社改制,成立石狮农村合作银行。充分发挥石狮民间资本实力雄厚以及石狮作为福建省综合改革试验区的优势,大胆探索融资、信贷、信托、租赁、抵押领域的新尝试,积累新经验。建立健全覆盖面广的信用安全体系,努力防范金融风险。规范发展保险业。通过多渠道、多途径,加大保险的宣传力度,提高公众的保险意识,扩展保险的覆盖面。积极发展人寿保险、健康保险、平安保险及其他各类保险。鼓励发展保险评估业务,拓展保险投资、工程投资、理赔代理、再保险业务。

5、规范发展中介服务业。鼓励发展科技信息、投资决策、工程咨询、技术服务、会计审计、律师公证、广告代理等中介服务。健全和规范中小企业服务体系、资产评估、房产交易、工程监理以及专业协会、行业协会等中介服务机构,提高中介服务从业人员的执业水平。加快中介服务行业对外开放。

6、有序发展房地产业。立合理的房地产供应体系,优化住房供应结构,兼顾旧城改造和市区扩建,提高住宅品位,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加强物业管理,发展房产交易与中介。成立房地产行业协会,规范行业发展。引导中小房地产企业联合重组,壮大企业规模,增强市场竞争力。积极吸引人才、资金、技术,建设高档、精品项目和安居、康居工程。

7、培育信息咨询服务业。顺应信息化趋势,以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提高信息服务的产业化水平。以专业化、精品化、规模化为方向,大力发展网络服务业,积极开拓信息查询、移动短信、IP电话、互动娱乐、多媒体服务业等网络增值服务。高标准建设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宽带信息网络,推进电信、数字电视和计算机的三网联合,积极发展建设3G移动电话和高速无线移动互联网,提高网络的安全保障能力。申请国家电子商务试点城市,推进电子商务发展。推进城市基础设施数字化、城市信息和交换共享化、城市生活和管理网络化。到2010年,基本建成国内先进、省内一流的数字化城市。  

8、发展会展业。继续办好海博会,积极推进商贸会展业的发展。依托专业市场,重点扶持服装、五金、电子产品等具有地方特色的行业展会和生产资料、消费用品展会,塑造石狮会展业的知名品牌。大力推进纺织服装产业发展论坛、民营经济论坛等平台建设,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培育良好的文化氛围,为研发、科教、中介服务业等知识型服务业发展提供开放基础。充分发挥会展业的集聚、辐射效应,带动旅游、品牌策划、营销、广告、设计、餐饮等相关服务业发展。

四、加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十一五”期间,优先发展电子信息、先进制造产业(新型服装面料)、海洋生物技术、光机电一体化等。围绕自主创新体系建设要求,发挥现有2家国家级龙头企业技术创新中心、3家省级行业技术开发中心、8家泉州市级行业技术开发中心的示范、辐射带动作用,积极引导帮助企业努力创造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争取承担国际级项目1-2个,国家级项目5个,省级项目15个,泉州市级项目25个。初步建成国际纺织服装名城技术研发基地、国家制造业信息化产业基地、印刷工业科技基地。形成以国家级龙头企业技术创新中心、行业技术开发中心、博士后工作站、生产力促进中心、各种中介机构、孵化机构、教育培训机构、创业投资机构等多种形式结构的创新体系,形成百名高新技术人才团队2010年,电子信息产品和高新技术(海洋生物、机电一体化等)产品占总量的25%以上;电子信息和高新技术生产企业的信息化应用率达90%以上;纺织服装等产业用先进技术的改造提升率达90%以上。

加快应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实现产业技术升级。以纺织服装等传统优势产业为重点,以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为突破口,加快先进制造技术、新材料及其应用技术、现代装备与工艺的应用,加强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的攻关,推进企业技术改造。对纺织服装行业技术中亟需解决关键技术,包括新型聚酯多元化技术品种产业化研发、高档复合非织造布的加工技术及其应用、新型医用防护材料的综合研究与开发、农用非织造布及化纤网的开发及应用技术等有新的突破。积极应用生物技术、先进的分离和提取技术等,力争在低值鱼贝及下脚料提出活性物质的综合开发领域有新的突破。引导全市制造企业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计算机辅助制造,重点制造企业普遍采用管理信息系统、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支持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建设内部网、企业资源计划等项目,扩大电子商务应用面,争创国家级制造领域电子商务示范工程。

五、加快发展港口海洋经济

1、大力发展港口经济。加强规划管理,集约开发岸线资源;发展石湖、伍堡、梅林三大重点建设石湖港区;加大投入,建设泊位、联检、疏港等口岸基础设施;加强港航合作,引进国内外特大型航运企业,开辟新的国际航线;大力发展港口运输服务业,吸引大型道路运输企业入驻;构筑交通枢纽网络,拓展对外通道和发展腹地,形成配套的港后工业和物流园区,力争在2010年全市港口吞吐量达到2000万吨挖掘石湖港区优势和潜力,继续建设25万吨级以上泊位,切实加强码头配套建设,预留足够发展用地,充分发挥石湖港区的带动和辐射作用。以港口为支撑,加快石湖港工业园区建设,拓展港口腹地,推进服务、物流、仓储、金融等相关产业发展,以综合运输、大型集装箱运输的干线港为发展方向,以服务临港工业为重要内容,兼顾零散杂货运输,发展港口物流的大型深水和通达的多式联运,夯实石湖港区作为泉州港中心港区的地位。伍堡港区,开发临港工业及大型集装箱运输服务,依托发达的海洋捕捞船队,重点发展船舶后勤保障,国际海员培训,临港海洋科技园和水产品批发市场等配套发展的海洋产业。梅林港区,利用对台贸易试验点优势,立足于对台“三通”客货运输、旅游、对台贸易服务、大宗农副产品加工等,发展为以大型游轮停靠和集装箱运输为主的港口,兼顾发展为油轮停靠,为腹地内化工企业服务。

2、大力发展海洋产业。做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完善海洋经济发展布局,科学合理利用海岸带、海岛、近海、深海、远洋等海洋资源。发展壮大海洋渔业、水产品加工、海洋运输业,积极培育海洋生物、海洋化工和海水综合利用、海洋信息服务、海洋科技推广服务、航海职教等新兴产业,提高海洋经济总量,壮大海洋经济总量,使石狮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科学发展现代海洋经济的示范区,在发展海洋产业经济中创造实现“三个示范”新鲜经验。

3、着力建设海上通道。以泉州湾跨海通道建设构架北向通道,加速与泉州、莆田、福州等区域联动发展。实现港口互动,加快航道改造,发展深水联运。以整合海上运输力量,发展近海客运,开发近洋远洋航线,加强与世界各地口岸的联系,扩大海洋经济发展空间。以建设一流的港口物流中心,发展港后工业园区,内联外运,形成海洋经济新亮点。

4、合理规划布局。围绕建设海岸带、近海、远洋三个层次的海洋开发格局,优化海洋空间资源开发的时序和布局。形成石湖、祥芝海岸带开发中心区域和海洋经济增长极,带动海洋经济发展。合理开发滩涂资源,探索发展滩涂现代农业的新经验。以建设闽南大渔场为背景,合理布局开发泉州湾外浅海资源生产力,建设现代化远洋运输远洋捕捞船舶供给保养修缮基地,建设与海洋产业发展相适应的人居环境、公共设施和配套生活设施。

5、实施科技兴海和可持续发展战略。集约开发岸线资源。建立健全海洋科技信息处理和技术推广服务网络,不断提高海洋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严格控制海洋污染,依法保护海洋生态资源,加强对海洋环境的监测和环境容量的评估,严格执行伏季休渔政策,严格排海污水处理监测管理、岸线保护、滩涂保护。

 

第四章  积极推进城市化建设

 

一、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做好我市中心城区发展规划与泉州中心城市发展规划的衔接、与我市城镇发展规划的协调。留足城市今后发展建设的潜力和空间。统筹考虑中心城区与周边城镇的城市公交、公共卫生、教育资源等布局以及供水、供电、供气、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设施建设,合理共建共享。城乡一体化规划,全面完成新一轮城乡一体化规划,进一步完善全市专项规划,进先进的城市规划设计理念,以畅通对外交通和港口建设为突破口,加强城乡总体规划、控制性详规和小区、功能区规划,加强城乡结合部和回批地的规划,合理开发、利用人防地下空间,提高城市品位、增强城市功能、完善城市产业、美化城市环境、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城乡一体化建设,中心城区重点进行旧城改造,合理确定旧城区拆迁规模和建设规模,依法加强拆迁规范化管理,切实保护城镇居民的合法权益;加大镇村改造建设力度,按照“加大投入、提高标准、配套完善、加强管理”的要求,加强村镇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建设,分步推进“整村改造”;城镇中心区市政工程按城市标准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特别是市政道路配套建设同步进行,镇区与市区建设协调一致,农村建设与城镇建设协调有序。城乡一体化布局,以中心城区为城市结构核心,组合滨海三个组团,使城镇空间布局、产业分布和交通基础设施布局高度契合,形成城乡互动、城乡融合、协调发展的现代化城镇群,推进城镇化健康发展,重构新型城乡关系,在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布局的基础上,构建主题功能为基础的区域开发格局,实现经济布局、人口分布、资源环境三位一体的空间均衡,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2010年,城镇建成区面积达30平方公里以上,城市总人口65万人,城镇化水平达80%以上。

抓好城市主要街区、商业服务区、文化中心、旅游景区、车站、广场等城市主要窗口的景观设计。抓好高速公路连接线、石狮大道等重点景观道和若干标志性建筑的建设,启动重点街区立面改造工程,妥善处置影响城市景观的“烂尾楼”项目,加强城市绿化、亮化、美化工作,规范户外广告设置,严格控制主要路段商业广告数量布局,规划城市夜景工程,建设一批广场、公园和社区夜景工程。规划设计与石狮城市形象相匹配的城市雕塑。

二、科学管理城市

严格执行城市规划,加强规划的法制化建设,强化规划的权威性,严格规划执法。加强城市用地管理,科学制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供地政策,严格控制建设用地总量,切实保护基本农田,保证重点基础设施项目和重大工业项目用地。严格执行集约用地指标,提高集约用地水平,继续清理闲置土地,加强违法占地查处力度。加强城市建设管理,严格基建程序、工程质量管理,重点加强各类工业项目集中区、城中村、城乡结合部、镇村建设工程的管理,严格“回批地”和个人建房建设管理,规范土地使用和房地产建设市场,坚决查处违章建设。加强市容市貌管理,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健全城市服务功能。重视城市绿化,搞好中心城区、主干道绿化带建设。加强城市交通规划建设管理,实施“畅通工程”,建立高效有序的交通组织管理体系。进一步改革城市管理体制,提高综合执法和依法管理的能力,运用智能化信息化等先进管理技术,提高城市管理的现代化水平。到2010年,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80%,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5%以上。

三、适度超前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

坚持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统筹规划的原则,逐步形成适度超前、功能完善、协调配套、高效可靠、城乡兼顾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1、交通基础设施网络体系。尽快打通高速公路连接线、沿海大通道陈埭外线,加快泉州湾跨海通道、泉州绕城高速公路石狮段、高速公路连接线(省道308线)建设,做好福厦高速铁路的衔接,拓展对外通道和发展腹地。加快沿海大通道复线、大北环路、外东环路、外西环路等主干道建设。拓宽改造石锦路等主干道路。提高公路(道路)绿化美化及安全设施标准。调整交通场站布局,组织市区客运站场外移,加快石狮客运中心站建设,形成以客运中心站为枢纽,服装城客运站、长途汽车站为支点,各镇区间站为节点的客运站场网络体系。加快公交基础设施建设,合理规划建设公共型的停车场所,缓解市区停车难问题。按照城乡一体化,农村客运公交化、网络化的要求,完善城乡公交站亭建设,实现一村一亭的目标。加快石湖、灵秀、宝盖三个货运枢纽站建设。建设物流业交通网络支撑体系。建设石湖、伍堡、梅林港区配套道路,构筑以港口为中心,以高速公路、省道主干线为骨架,海陆多种运输方式协调发展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为港口物流运输和生产生活交通运输提供高效优质服务,不断提高物流集疏运能力,形成立足石狮、辐射全省的区域物流中心。

2、能源保障体系。电网:2010年石狮电网电量和负荷分别为35亿kWh660MW。“十一五”期间,电量和负荷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13.36%和13.53%。220kV电网,规划新建220kV香山输变电工程,新增220kV变电容量360MVA,新建220kV线路19公里。110kV电网,新建110kV城区北、城区西各一座变电站;新建110kV锦尚工业区、蚶江工业区各一座变电站;扩建古浮、蚶江、灵秀、祥芝110kV变电站,总计新增110kV变电容量568.5MVA;新建110kV线路56公里。燃气:建立一个适度超前的燃气供应系统。“十一五”期间实施城市LNG项目,建设完成涉及气源及调压站、中压输配管网、中压输气支管道等设施。

3、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水源:实施第二引水工程项目,规划自沿海大通道晋江段敷设两根水源管道至自来水厂,设计流量为3.7立方米/秒。排涝防涝:加强水库、防洪、防潮、防涝、防台风设施建设维护,提高城市排洪排涝工程的标准。雨水工程设施:建设雨污分流排水体系、调蓄雨洪设施以及配套管网设施。

4完善城市公共事业基础设施。扩建现有水厂,供水量达45万吨/日。新建一座供水量为20万吨/日的水厂,配套管网建设。重点建设中心城区、锦尚、祥芝和鸿山工业污水处理厂。保护开发宝盖山、灵秀山,建设城市森林公园,加强市区公园、绿化景点建设,新建西洋公园,严格保护滨海岸线,规划建设若干滨海公园(广场)。协调地下管网建设,各种专业管线同步建设,避免城市道路的重复挖填,分区分期消除城区各种架空线路。推进市政、园林、环卫等维护工作的市场化进程,完善城市主干道及社区卫生保洁体制建设,提高市政基础设施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实施绿色通道绿化工程,全市省道、市道、镇道、村道总里程300公里,到2010年新增绿色通道绿化里程150公里,新增绿化面积900亩。全市规划巩固和创建省级园林式乡镇1个,园林式村庄5个,创建花园式社区(单位)5个,义务植树基地1处以上。初步形成带、网、片、点结合,布局合理、功能齐全并具有闽南特色的生态绿化网络新格局。加强人防工程基础设施建设。

5、信息化网络体系。以信息化作为现代化城市管理突破口,加快数字化城市建设步伐。开展土地利用更新调查,实现地籍管理信息化。按照数字福建的规划安排,编制专项规划。开展土地利用更新调查,实现地籍管理信息化,启动DLG(全数据野外采集)数字规划电子地形图测量项目,建设城市地理信息系统基础数据平台,整合全市各部门相关测绘资料,实现部门资源共享,服务城市建设、管理。继续推进政务信息专网工程,实现水果拉霸机,水果老虎机、网上办公,提高管理效率,利用全省政务信息网功能加快建设办公自动化、重要业务系统、重要基础数据库推进信息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

四、建设新型和谐社区

按照“工作重心下移、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的原则,建设居民自治、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治安良好、环境优美、文明祥和的新型和谐社区。大力发展社区服务业,着力构建文明社区管理服务体系。加快基层管理和服务职能向社区转化进程,夯实和谐石狮的城市基层基础,大力推行社区自治,深化社区建设内涵。立足城市发展实际,加大镇改街(街道办事处)和村改居(社区居委会)的步伐,提高城市社区覆盖率。以中心城市现有社区为重点,深入推进“道德、科教、文体、法律、环保、卫生、服务、安全”八进社区活动,创建一批“文明社区”、“卫生社区”、“绿色社区”、“大家庭社区”、“学习型社区”“平安社区”,示范全省。

 

第五章  积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加大各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明显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

一、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加大政府投入,建立以工哺农、以工促农、以城带镇的长效机制,大力推进村改居(社区居委会),加大农村公共服务投入力度,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完善农村客运公交化、网络化建设,优化运力结构,提高班次密度和服务质量,实现村村通自来水。改善农村社会事业,积极开展农村科技、教育、文化体育活动,加强农村基层站所和镇村文体设施建设,丰富农民业余文化生活,逐步缩小城乡居民享受公共服务差距。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建设,建设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立健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强人畜共患疾病防治。改善农村发展环境,加强镇村规划建设,推进旧村改造新村建设,改善农村居住条件,重视农村环境和生态保护,实现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加强水源污染治理力度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增强村级经济组织的服务功能,规范农村集体经济管理。

二、加快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进程

立足市情,以海洋渔业、名优水产、无公害蔬菜、观赏花卉为主,实施农业生态化、信息化、工业化、产业化,使传统农业向集约型、都市型、科技型、外向型、观光型转变,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高效农业,扶持一批无公害农业、绿色农业、有机食品和优质高效园艺产品生产基地。加强对台农业科技的交流与合作,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建设国家水禽品种资源基因库。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率提高到60%;农业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0%壮大水产品产业链,建设祥芝国家中心渔港和梅林、东埔、锦尚、东店、石湖、古浮、锦江等二、三级渔港,发展远洋捕捞、滩涂养殖,扩大祥芝水产品批发市场,扶持水产品深加工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建设闽南地区重要的鱼类生产、加工和集散基地。扩大玉湖果蔬批发市场的辐射范围,建设闽南地区重要的果蔬流通集散基地。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保障防洪和农业用水安全,进一步提高土地综合生产能力着重保护沿海防护林绿色屏障及11座水库周边的水源涵养林的生态。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积极实施现代节水灌溉、标准农田改造和各级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深化农村流通体制改革,健全农产品准入机制,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积极开拓农村市场,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完善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

三、构建增加农民收入的长效机制

坚持“多予、少取、放活”方针,继续完善和进一步扩大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拓宽农民非农收入渠道和来源,建立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重视失地农民的失业保障和就业、创业辅导,重视农民的健康教育和保护,提高生活保障,降低农民的生产发展成本,采取综合措施,广泛开辟农民增收渠道。坚持“就业、置业、创业致富”。促进农民就业,引导转变就业观念,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阳光工程,大力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市场就业新机制。按照“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的方针,切实做好农民工的服务和管理,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创造进城务工、季节工、离土不离乡等多种农民务工形式,通过扩大务工增加农民收入。引导农民置业,鼓励和引导农民或集体组织以土地、资金入股,发展股份合作经济,增加可持续收入来源,壮大集体财力。支持农民创业,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支持农民发展农产品加工和流通等二、三产业,大力开展农民创业技能培训,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创业新机制,改善城镇创业环境,维护创业者合法权益。创新农村扶贫工作方式,加大农村扶贫工作力度。建立农业生产资料供应保障体系,加大农业综合执法力度,加强对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监管,建立农产品价格保护机制。

四、有序推进农村各项改革

稳定并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根据自愿、有偿的原则,依法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完善土地征用、征收办法、补偿标准和补偿机制,采取政府征地企业租赁制、利用土地补偿费为失地农民办理社会保险等补偿方式,建立健全被征地农渔民安置和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增加对被征地农渔民的转移支付。基本完成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等改革任务,完善村级财务托管制度,壮大乡村集体经济。抓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规范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金融组织,建立金融支农的长效机制,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完善滩涂养殖办证工作。继续深化林业经营体制改革和配套改革,探索建立多元化林权投融资机制。

 

第六章  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一、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建立“资源—产品—再生资源”机制。达到“减量化”,即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物质量,从源头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物排放;实现“再利用”,即提高产品和服务的利用效率;促进“再循环”,即物品完成使用功能后能够重新变成再生资源。

1、抓好两类试点。抓好循环经济试点企业:染整企业以及其它规模以上重点污染企业,全部实施清洁生产,完成30家以污染治理企业为重点的清洁生产省级试点;创建10家省级循环型示范企业,创建12个国家级清洁生产示范企业;推动企业联合开展能流、物流集成和废物循环利用。重点完成沿海三个集控区技术改造,实施集中供热,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区域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把石狮经济开发区和宝盖鞋业园及灵秀服装创业园建设成生态产业链设计、资源循环利用、清洁生产运用和环境管理体系融为一体的生态工业园区。

2、建立健全和完善三大体系。完善再生资源回收与产业利用体系,通过技术工艺改造和产品的升级,积极扶持现有废旧物资加工利用企业的发展。科学开展家用电器和废电子产品的回收利用。建立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规体系,推动企业联合开展能流、物流集成和废物循环利用,出台促进发展循环经济的相关优惠政策。建立绿色消费体系,政府和事业单位执行绿色采购制度,提高全民绿色消费意织,完善社会绿色消费体系,鼓励使用再生产品和环境友好产品。

二、切实加强资源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资源

切实加强资源保护。保护饮用水源,整治和保护近岸海域水环境。保护土地、海洋、滩涂、岸线资源。加强矿产资源保护,整顿和规范矿产开发秩序,巩固封山禁采成果。完善资源开发利用补偿机制,促进资源深度开发和合理利用。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强化政策引导,鼓励、引导企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及其他先进节能成果。加快企业节能降耗的技术改造,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节约型增长方式,培育一批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的清洁生产企业。强化节约意识,形成健康文明、节约资源的消费模式,把石狮建设成为资源节约型城市。科学配置和合理利用水资源,优先保证高新技术和产业结构调整重点项目的供水,严格控制高能耗、高污染项目供水。推动对传统工业的节水改造,实施分质供水,降低万元工业增加值耗水量。探索引进海水淡化项目。加强有序用电管理和节能工作,优化电力资源配置,按照扶优限劣的原则,在电力供应上重点向低能耗、低排放、高效益的企业倾斜,对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的企业实行严格的错峰、避峰和限电措施。加大节能监督力度,实施主要工业产品电耗定额考核管理。

三、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1、强化环保管理。高标准系统化设计和制定“十一五”期间石狮市的环境质量指标,以此作为衡量环境保护的硬任务。建立环保测评机制,加强环保监督和环保执法。鼓励发展环保产业。推行清洁生产。加强环保新技术新工艺的研究开发与推广应用。采取综合措施,进一步强化水、气、声环境综合治理。加强对危险化学品和危险废物的监管。加强对放射源的监管。建立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处理体系,配套事故调查、应急监测的仪器设备。继续鼓励企业进行ISOl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

2、加强产业污染防治。加强工业污染源监管在线监测监控重点污染企业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对不能稳定达标或排放总量超过规定限额的企业责令限期治理,限期治理期间实行限产限排,逾期仍不能达标的依法责令停产治理。强化对污染源的监督管理,杜绝私设排污口、偷排、漏排等违法行为。严格执行排污申报登记制度,全面实施排污许可证制度,禁止无证或超总量排污。制定重点行业资源消耗和排污强度标准,参照国内外相关行业的先进水平,制定纺织、石化、鞋业等行业能源消耗、排污强度指标,作为新建项目审批和老工业企业改造的标准。大堡、伍堡、锦尚三个集控区废除现有小型蒸汽锅炉,实现集中供热,在实现集中供热之前,10吨以上沸腾炉必须实行静电除尘。改进生产工艺,废除使用有毒有害的原材料,淘汰致病的劣质染料,减少甲醛等有机废气污染;加大对企业偷排、漏排和超标排污行为的处罚力度,引导企业通过技术改造走“节水减污”之路。鼓励发展污水处理设施专业化运营、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环保“三同时”制度,加强监督管理,依法督促企业安装自动监测设备,实现在线监测监控,同时强化日常执法监督。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逐步建立农药残留污染监测检验与责任追究管理制度。加强畜禽养殖业污染治理,严格执行畜禽养殖场禁建区制度。加强工业固体废物的处置能力,到2010年,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达到97%以上。

3、加强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加强城乡污水、垃圾、烟尘、尾气和噪声污染治理。推进城乡结合部、旧城区的环境综合治理,推广生态住宅小区和智能化小区建设,规范物业管理,改善居住环境和质量。统筹规划,建成能覆盖市区的垃圾处理和生活污水处理厂,同步建设污水管网、垃圾收集系统,推进污水管网产业化和环卫服务体制市场化。加大城市内河水环境保护,加快城市污水截流管网建设,实施雨污分流。努力创造宜居环境,创建绿色社区,提升绿色学校品位,把石狮建成环境优美的生态城市。2010年,空气质量好于或等于Ⅱ级标准天数占全年天数的80%以上,噪声达标区覆盖率达80%

 

第七章  深化综合改革

 

一、继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积极转变政府职能,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规范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减少行政审批,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健全政府信息公开制度,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完善科学的政府绩效评估体系,建设对人民负责的政府。加快政府管理创新,推行电子政务和网上审批,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强化公共服务的属地化管理,把工作重点放在制度建设、规划编制、政策执行和统筹协调,维护市场竞争秩序上来。

二、继续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

加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探索健全国有企业选人用人机制、经营业绩考核机制、激励约束机制,推行年度经营业绩责任制和经营者任期业绩考核责任制,提高国有资本运营效益,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推进垄断行业改革,在公用行业和其他垄断行业引入竞争机制,形成多元投资主体,打破垄断格局。加快推进国有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规范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增强企业发展活力。继续深化集体企业改革,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

三、创新民营经济发展机制

创造平等竞争、公开、透明、法治的市场环境,提升民营企业社会地位。放宽民营经济的市场准入,支持民营企业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行业和领域,通过特许经营权转让、业主招投标、国有股权出让、价格调节等方式,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参与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社会事业、金融服务业等领域投资,保障民营企业在投资核准、融资服务、财税政策、土地使用、对外贸易和经济技术合作等方面与其他企业享受同等待遇。健全民营企业项目对接、筹资融资、市场开拓、技术支持、对外合作、人才培训等服务体系。加大对民营经济的财税金融支持,促进石狮中小企业发展。建立健全信用担保体系,推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建设。推动民营企业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引导企业增创名牌、上市扩营、依法经营,实现企业发展规模化、集约化、科技化、外向化、股份化。规范和完善石狮的民营企业产权结构和法人治理结构,注重社会责任,鼓励家族式企业走向制度化和社会化管理,大力发展和提升民营经济。

四、建立健全现代市场体系

加快发展资本、产权、技术、土地和劳动力等要素市场,强化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全面推行经营性土地使用权的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制度,建立非经营性用地公开供地机制,探索工业用地的市场化配置方法。进一步加强土地市场调控,健全土地收购储备制度。深化土地、水、电、矿产等紧缺资源的价格改革和管理,促进资源的集约利用。继续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完善行政执法、行业自律、舆论监督、群众参与的市场监管体系,健全产品质量监管机制,严厉打击制假、售假、商业欺诈、偷骗抗税和侵犯知识产权行为。规范发展行业协会、商会组织,加强行业自律。

五、促进财税体制和投融资体制改革

构建公共财政体制框架,调整支出结构,重点放在保障政权建设、公共事业发展、社会保障等领域。深化“收支两条线”改革,逐步将政府非税收入全部纳入财政预算,实现非税性收入与执法主体利益彻底脱钩。全面推行部门预算改革,深化政府采购制度改革,推行国库集中统一支付制度,建立财政资金的追踪问效和反馈机制,逐步建立科学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机制。培植壮大税源,强化税收征管,探索税收征管信息共享平台。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健全会计集中核算制度,加强审计监督。确立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完善项目业主招标制度和代建制,拓宽投融资渠道,积极引导民间资本有序进入投资领域。

 

第八章  全方位提升开放和合作水平

 

一、全面提高利用外资水平

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坚持重质量、重水平、重效益、重功能,在保持利用外资一定规模的前提下,着力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围绕传统产业提升,着重引进高新技术和资金密集型项目,争取引进外资的规模、质量和水平方面均稳定增长,不断壮大我市的产业规模,提升我市的产业质量。扩大招商引资领域,充分利用我市有限的土地资源,发挥我市产业、市场、品牌和综合实力的整体优势,努力吸引跨国公司、大财团来石狮投资,增强利用外资的带动效应,争取在石油化工、电子信息、基础设施等领域利用外资上有新突破。调整优化利用外资结构,第一产业重点引进海洋渔业和高优农业项目;第二产业重点承接纺织服装、机械制造等传统优势产业项目,同时引进高新技术项目;第三产业重点引进现代物流业和信息服务业等项目,吸引跨国公司来石狮建立生产基地、研发中心、营销中心和地区总部,发展培植石狮的总部经济“十一五”期间外商实际到资总额12亿美元(报表口径)

二、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

实施多元化战略,推进外贸经营主体多元化、市场多元化、出口商品多元化和经营方式多样化,巩固传统市场,不断拓展新兴市场,组织企业参加国内国际专业展会,鼓励企业建立海外营销网络,开展电子商务,发展服务贸易,探索新的贸易方式实施品牌战略,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扩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商品出口,提高出口商品的技术含量和加工深度,实现贸易增长方式由数量型向质量型的转变,争创中国出口名牌,不断提高石狮品牌的国际地位和市场价值。实施“走出去”战略,利用我市加工能力强大的优势,通过加强合作,增强本地配套能力,提高产业层次、加工水平、特色化表征、深加工附加值,继续发展加工贸易,带着“石狮牌产品”“走出去”;利用我市民营经济发达,民间资本雄厚,优势特色产业叫响的优势,积极引导和组织有条件的实体到境外分支发展,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抓住我国与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以及大力发展与发展中国家合作的机遇,选择有利地区“走出去”。实施公平贸易战略,坚持公平合理、公平竞争、互利互惠、合作双赢。履行合同、履行义务、履行诺言。健全外贸运行监控体系,增强处置国际贸易争端能力,维护企业合法权益和国家利益。“十一五”期间累计出口商品总值(海关口径)20 亿美元,年均增长14%。

三、密切与台港澳侨的联系

五缘”“六求,密切与台湾的联系。立足石狮与的特殊地位,发挥地缘近、血缘亲、文缘深、商缘广、法缘久五缘优势,拓展求紧密经贸关系、求两岸直接三通、求旅游双向对接、求农业全面合作、求文化深入交流、求载体平台建设六求,突出经济文化合作和双向交流主动承接台湾产业转移,加强与台湾行业组织及企业的联系,继续办好海博会,争取对台经贸文化合作有新突破。贸易自由化,密切与港澳的联系。抓住实施内地与香港、澳门更紧密经贸关系等投资贸易自由化政策的有利契机,创造合作商机,扩大海外联系,用好闽港联合招商、金融、贸易、中小企业、旅游、物流业、人才等合作平台,推进石狮与港澳商务、旅游等服务业合作,全面提升经济合作层次和水平。推动石狮企业在香港等境外上市和设立营销、运营中心,扩大对外贸易。侨乡侨亲侨情,密切与华侨的联系。做好新时期侨务工作,做好老一代华侨、华侨新生代及新华侨工作,营造“亲侨、用侨、爱侨、护侨”的良好氛围,加强同石狮籍华侨华人及社团的联络和沟通,从经济、文化交流入手,建立长效互动机制,了解侨情,理解侨心,维护侨益,引进侨智,吸收侨资,发挥侨力。

四、加强区域经济技术合作交流

突出石狮在海峡西岸开放前沿资源、产业、基地、市场、品牌、区位、人文等优势,坚持优势互补、资源整合、合作共赢的原则,对接泉州、连结周边、拓展国内、联系国际,推动城市联盟、产业联盟和企业联盟,加强区域合作、城市合作、产业合作、企业合作,认真做好山海协作、对口帮扶工作。深化与港澳台、欧美等地区和国家的经贸合作,提高产业融合与集聚要素的吸纳能力,实现市场、人才、资金、体制、资源的互动与共享,实现生产要素在区域内的自由流动。加强对外经济、科技、文化、贸易、旅游等方面的合作,形成以石狮优势资源为主导的区域民营经济协作网络,纺织服装产业协作网络,现代物流产业协作网络,新兴文化产业协作网络,吸纳新的发展要素,注入新的发展动力,形成新的发展亮点。

 

第九章  深入实施科教强市、人才强市和文化强市战略

 

一、更加注重科技创新

1、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全面提高企业自主创新、城市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产业化能力,着力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加快提高产业竞争力,推进可持续发展的应用技术的开发和推广,推动加工装配工业向自主研发转型。以祥—鸿—锦省级星火技术密集区建设及国家星火产业带建设为龙头,重点扶植星火示范村、示范户、示范基地,辐射促进农业工业化,特别是大力发展蓝色产业,培育一批农产品品牌,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可持续发展。推进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建设、建好以纺织服装为主导的工业产业体系信息平台、农业现代化科技发展平台和信息化发展平台;重点建设行业技术创新中心纺织服装企业ASP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海峡两岸科技孵化基地、博士后工作站等产业技术创新基地,建立技术研发、产品推广、检测检验、中介服务等公共平台建好福建省高新技术产权交易所石狮分网;办好海峡两岸高新技术成果暨产品博览会2010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20%,专业技术人员占社会劳动者的15%。

2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和科技自身发展规律的科技新体制建设以技术中心为主要形式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和运行机制,以产学研联合为纽带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以行业技术创新基地为主要形式的产业共性技术开发体系,以中小企业为主要对象的技术创新中介服务体系,以政策和法律为主要手段的政府技术创新调控体系。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和信用担保体系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优化激励科技创新的创业环境。健全促进技术创新政策体系,加大政府对科技的扶持力度,支持产业关键技术开发和引进,支持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推广应用,扶持发展创业风险投资,完善自主创新的激励机制。

3扩大科技交流与合作健全“产学研”协调机制,构建企业、研究机构、高校和中介组织的技术创新联盟。加强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之间的技术合作关系,在企业建立产学研结合研究基地,促进科技与企业合作,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实施“走出去,引进来”战略,充分发挥石狮的侨台优势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积极参加各种类型的科技招商、技术交易活动,加强对台的科技交流与合作。继续组织参加省6.18”项目成果交易会,促进成果转化。

4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加强科学普及,建立健全技术推广体系。充分利用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等公共媒体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普及科学知识推广实用技术。充分利用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等基础设施举办各种类型的科技活动,增强科技意识。鼓励全社会兴办与科普有关的公益性事业多方筹措资金新建一批科普基地。

二、坚持教育优先发展

推进教育“管理创新、名师工程、质量提升”三大发展战略,率先基本建成教育强市,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实施素质教育,重视学前教育,巩固基础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提升职业教育,发展高等教育,抓好成人教育,解决好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就学问题,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结合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合理调整城乡学校布局,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全面提高教育教学管理和师资水平。推进教育精品工程建成1-2所国家级示范高中和1所国家级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高中阶段学校均建成省级达标中学。全面深化教育改革,健全教育资金投入机制强化政府对义务教育的保障责任鼓励社会力量办学和侨港澳台胞及社会人士捐资办学,完善政府和社会资助贫困学生制度。

1、重视学前教育。2010年,95%以上适龄幼儿接受学龄前三年教育。创建省优质园3所、泉州市优质园5所,全市50%的幼儿园达到石狮市优质园标准。各镇均有独立设置的中心园。

2巩固提高义务教育巩固“双高普九”成果。小学学龄人口入学率稳定在99.5%以上,初中学龄人口入学率达到98%以上,残疾儿童入学率达95%以上。2010年,各镇均建成“十配套”乡镇。全市建成4所省级示范小学、8所泉州市示范小学、4所省级初中示范校。2006年起全市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免收学杂费。

3、大力发展普通高中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高中阶段各类教育毛入学率达85%以上。推进教育精品工程建成1-2所国家级示范高中,高中阶段学校均建成省级达标中学。

4、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扩大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办学规模,推进职教办学体制改革,调整专业设置,坚持服务“三农”和服务重点产业的宗旨,以就业和创业为导向,推广“订单式”培养模式,培养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力争到2010年,建立23所高职学院,建成1所国家级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并将鹏山工贸学校建成集学历教育、短期培训、成人教育为一体的石狮市职业教育中心。

5、积极发展高等教育。大力发展适合石狮市情的高等教育,石狮电大工作站力争发展为石狮广播电视大学,积极支持民办学校,建设好长春理工大学泉州学院、泉州纺织服装职业学院和泰山航海职业学院,全市高等教育院校数达4所以上,在校生规模达1.5万人。每万人口接受高等教育数达500人以上。

6、高度重视成人教育。努力建设终身学习型社会,及早建立与石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企业、农村和社区成人教育网络体系,以培训、职教、现代远程教育和其他继续教育的多种形式和多种渠道,积极构建以提高石狮全民素质为核心的终身学习体系。到2010年,全市成人年培训量达到18万人次。

7、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教育教学管理和师资水平。推广学习型组织建设计划,促进学校成为与教育教学改革相适应的学习型组织,建立教师终身学习制度。鼓励和支持教师通过电大开放教育、函授教育、自考和脱产进修等形式,提高学历层次,完善骨干教师培养机制,建立学科带头人选拔和培训制度。建立教师热爱基层,在基层建功立业的激励机制。2010年,小学和初中专任教师本科学历要分别达到40%90%以上,高中专任教师研究生学历要达到10%以上,职业学校教师“双师型”比例要达到50%以上。

全面实施人才强市战略

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注重人才培养、引进、使用三环节。实施人才培养工程。着力建设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队伍抓紧培养高技能人才、复合型人才、农村实用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继续组织高层次专家论坛,努力开展院校合作培养活动,建成一支懂经济、会管理的企业家队伍。壮大产业工人队伍,培养一支稳定的产业技术骨干队伍。实施人才引进工程。提高第一产业的人才密度,调整和优化第二产业人才结构,注重引进和培养物流、金融、旅游、中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发展需要的高级管理人才,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急需的设计人才、职业经理人才和高级技术人才及外贸人才。使我市人才资源总量有较大幅度增加,人才结构分布有较大幅度改善,人才整体素质有较大幅度提高。到2010年,全市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达6万人。每万人口中具有大学专科以上学历的占9%,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占专业技术人才总量的7%,高技能人才占技术工人总量的8%以上。新培养50000名技术工人,其中高级工4000人,技师、高级技师300人。实施人才发展规划。建设人才公寓和人力资源市场,进一步深化人才管理体制改革,落实人才优惠政策,营造良好的人才服务环境,建立完善客观准确的人才评价机制、自由流动的人才市场机制、人尽其才的用人机制,形成促进人才、项目、技术、资本的对接机制,营造有利于留住人才、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人才辈出的良好环境。鼓励引导大中专毕业生到非公企业就业创业。制定和完善户籍、住房、教育、医疗、社会保障、职称评聘、激励保障等配套政策。

四、传承弘扬先进文化

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发挥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充分挖掘富有特色的传统优秀文化资源,大力弘扬石狮优秀民间文化,重点扶持南音等优秀传统戏曲,通草画等民间工艺,泼水节、踩球舞、舞狮等民俗文化项目,加强对姑嫂塔、林銮渡、六胜塔等历史文物的保护。加快社区文化、农村文化、企业文化建设,努力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环境。注重培育创作、演艺等文化艺术优秀人才,建设一批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文化设施。重视青少年活动场所建设,为青少年提供健康良好的活动空间。强化精品意识,加大对文艺创作的投入,加大对石狮本土文学的扶持,成立石狮市艺术团,积极参加全省音乐舞蹈节、曲艺节、书画节、少儿艺术节等赛事,力争摘取“群星奖”和“五个一工程奖”。发展档案事业。完善现有文化设施功能。2010年,实现每个镇(办)都有综合性文体活动中心,95%以上行政村(居)有文体活动室(俱乐部),并且拥有1处休闲活动中心。

规范文化市场管理深入开展市场整顿和规范工作,建立文化市场电子监控管理系统,加强网吧管理。营造倡导健康文化、抵制腐朽文化的社会环境。成立文化行业协会,充分发挥行业自律的作用。合理布局,建立健全演出市场、音像市场、娱乐市场、电影市场、艺术品市场、文物市场等文化产业体系,形成高档化和大众化相结合的网点。提高文化产业竞争力,多渠道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投入,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建设,加快发展广播电视、报刊、演艺、图书、音像等文化产业。

 

 积极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努力扩大就业再就业

继续实施和完善扩大就业和再就业的政策,鼓励劳动者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拓宽就业渠道,促进多种形式就业。着力优化创业环境,转变市民就业观念,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推进产业工人本地化工程。加强政府对促进就业再就业的指导和服务,增加政府用于促进就业再就业的资金投入,健全就业服务体系,开展创业培训和劳动力职业技术培训,加快建设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完善对困难群众的就业激励机制和援助制度,建立促进扩大就业的有效机制。每年新增就业岗位1万个以上、转移农村劳动力1500人以上。

二、合理调节收入分配

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加强个人收入信息体系建设,加大调节收入分配的力度。推进公务员、事业单位员工工资制度改革。严格执行个人所得税申报和征收制度。努力缓解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在经济发展基础上,逐步提高最低生活保障和最低工资标准,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认真解决低收入群体的住房、医疗和子女就学等困难,努力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

三、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1、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健全“五险合一,地税代征”体制,以非公有制企业为重点,扩大养老、失业、工伤、医疗、生育保险的覆盖面,提高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水平。完善机关事业、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企业年金和职工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相结合的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完善多层次的医疗保险体系,满足不同层次人群的医疗需求。加快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改革步伐,全面开展农村医疗保险。

2、完善社会救助体系。进一步加大“五保”供养力度,建立起以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基础,以教育救助、医疗救助、社会互助等为配套和补充的社会救助体系。完善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确保优抚对象的生活水平与城乡居民同步提高,解决好重点优抚对象生活、住房、医疗问题。认真解决失地农民、务工人员的社会保障等问题。发展残疾人事业。发展社会慈善事业。逐步完善社会临时救助机制。

3、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加大政府对社会福利事业的支持力度,建立完善社会福利机构,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社会福利事业;创新社会福利管理机制,提高服务水平,构建新型社会福利服务系统,逐步实现社会福利事业投资主体多元化,服务方式多样化和服务队伍专业化。

4、多渠道筹措社会保障基金。增加财政的社会保障投入,逐年增加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多渠道筹措社会保障基金。通过变现部分有资产、土地有偿转让、基金保值增值运营等方式增加社保基金来源,增强社会保障统筹支付能力加强对社保基金的管理。不断增强基本养老保险社会统筹调剂的能力。发展企业补充保险和商业保险。

、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1、大力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加大公共卫生服务和公共卫生安全体系建设力度。建立比较完善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卫生监督体系、医疗救治体系,建立职责明晰、反应灵敏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信息网络体系,全面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反应能力和水平。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推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市医院力争成为全省同级医院中一流的“二甲”医院,5家卫生院全部达到一级甲等标准。加强市妇幼保健院建设。建设凤里、宝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到2010年,全市人均期望寿命75岁。全市每千人均标准病床数、医师(士)数、护师(士)数分别达到2.8张、1.3人、1.0人。

2、加大执法力度,健全食品安全体系。建立健全食品安全预警系统、食源性致病因素监测系统、环境污染物监测系统和职业卫生、城乡生活用水水质监测系统。构建有效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建立食品市场准入制度,增加设备,加大市场管理力度。至2010年,食品卫生监测合格率达93%以上,职业卫生监测合格率达90%以上,城乡生活用水水质合格率达95%以上。

3、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继续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加强各类运动训练基地建设,改善运动训练条件。实施竞技体育人才工程战略, 巩固和提高我市竞技体育综合实力。立足于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完善少体校的办学机制。建设中国帆船训练基地。以备战2007年泉州市第八届运动会为目标,在2006年举办石狮市第五届运动会。大力宣传健康基本知识,普及常见病预防防治基本知识。

五、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在全社会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广泛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大力倡导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反对封建迷信,大力倡导婚喜事新办简办,积极引导乡村、社区制定执行移风易俗村规民约,努力破除陈规陋习,全面提高城市文明水平和市民文明素质。切实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努力营造开放创新、和睦相助、友爱向善、文明向上的良好社会风气。进一步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和创造力,使全市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为石狮新一轮跃升发展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

六、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以规范和整顿市场经济秩序为突破口,以培育公共信用、企业信用、个人信用为重点,以培育市场化运作的现代信用服务体系为支撑,充分发挥政府推动和引导作用,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我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信用监督管理和守信激励、失信惩戒制度,逐步建立健全企业和个人的征信管理、信用信息披露管理、信用评级管理等制度。加强诚信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的诚信意识和责任,建设诚实守信的社会环境。加快信用市场建设,按照“完善法规、特许经营、商业运作、专业服务”的方向,培育发展一批信用征集、评价、担保、调查咨询等服务机构。

七、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

围绕控制人口增长和提高人口素质两大任务,继续把稳定低生育水平和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问题摆在重要位置,强化人口计生工作的服务、保障、综合治理功能。健全计生信息管理网络,创新工作机制,强化基层基础工作。积极推行优生优育,开展生殖健康教育和服务,明显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加强流动人口和农村人口计划生育的综合管理,在现居住地形成有效的管理和服务网络。建立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完善有利于计划生育的社会保障制度。“十一五”时期,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6。全市总人口控制在32万人以内(不含流动人口)。高度重视人口老龄化问题,加强老龄人社会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鼓励支持发展以助老为重点的老年服务业,力争建成1所以上综合性的老年护理院或养老服务中心,50%以上乡镇设立敬老院。积极发展妇女儿童事业,推动妇女充分参与经济与社会建设,开展关爱女孩行动,保障儿童生存、发展、受保护和参与权利,儿童健康的主要指标达到或超过全省的平均水平。

八、深化“平安石狮”建设

1、进一步推进依法治市进程。深入开展法制宣传和“五五”普法教育,深化各级领导干部、公务员、司法和行政执法人员、青少年、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和外来人员的法制教育,提高全民法律素质,增强全民法律意识。加强法制建设,健全法律服务体系,加快推进依法治市进程。推进司法体制改革,规范司法行为,加强司法监督,促进司法公正。推进乡镇(街道)、村(社区)依法治理,推广“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活动,完善“四民主两公开”工作,提高基层民主自治和依法管理水平。

建设“平安石狮”。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以“一升一降”为目标,坚持打防结合,加强基层基础建设,强化保障措施,强化流动人口管理,加强预防青少年犯罪。依法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坚决扫除各种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开展平安镇、社区、校园活动,继续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依法严厉打击各类犯罪活动和邪教组织、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维护社会安定稳定,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2、改善社会公共管理与协调服务。整合社会管理资源,加强城乡基层自治组织建设,强化对社团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等民间组织的管理和监督。推进社会管理中介组织体系建设,政府对提供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的社会管理组织给予一定的财力扶持和政策倾斜,充分发挥其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建立健全社会利益协调机制,协调社会各阶层利益,特别要解决好城镇房屋拆迁、农村土地征用和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深入开展调解工作,巩固和完善四级调解网络组织,贯彻落实“预警、排查、联调、处理”四项机制,加大纠纷热、难点问题排查调处力度,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建立社会舆情汇总和分析机制,畅通人民群众信访渠道,及时掌握深层次、动态性、预警性信息,妥善处理群众来信来访。

3、完善公共安全体系,加快应急体系建设。夯实安全生产基础,加强公共安全队伍、重大危险源普查系统、重大事故隐患治理工程建设;加强重点行业和领域监督管理,强化对食品、药品、餐饮卫生等的监管;推进安全生产教育培训;杜绝重特大事故的发生,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健全社会公共安全管理、预警和应急救援等机制,严格落实社会公共安全管理责任制,全面提高应对自然灾害、公共卫生、安全生产、社会治安、消防安全等突发事件的能力加强公共安全设施建设,推进公共安全管理和应急体系的信息化建设,提高科技装备水平。建立市、镇(街)两级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整合现有资源,建立健全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形成快速、有序、高效的专业化救援力量,预防和减少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失。落实上级有关应急体系建设的各项要求。

九、建设减灾防灾体系

坚持“统一规划、标本兼治、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建设,构建起相对完善、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口增长、生态环境相适应的防灾减灾体系,提高城市安全度,为石狮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十一五”时期,着力建设江海堤防工程体系、水资源优化配置体系、水利工程除险保安体系、森林生态系统保护体系、渔港(避风港)防灾减灾体系、农林水产疫病预警与防治体系、气象灾害预警体系、地质灾害防治体系、防震减灾体系等体系,进一步提升我市防灾抗灾减灾能力。

1、防洪抗旱减灾体系。规划建设排洪防涝体系,建设滞洪区、抽水泵站,疏导排洪防涝通道,提高预警水平,增强抗大灾能力。按照全省继续推进海堤建设和安全加固的部署,做好海堤防洪防潮防台风除险加固工作。开展全市境内地下水普查,摸清我市地下水资源储藏量,控制地下水开采量,避免土地沉陷、盐碱化等状况。加强防汛抗旱设施建设和物资储备。

2、动植物疫病防治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动植物疫病预警与防治体系。加强有害生物危害预报预警服务。实施森林病虫害监测、检疫和防治工程:重点加强危险性病虫害监测、检疫和防治,主要森林病虫害年监测率85%以上。建设森林生态系统保护体系、加强森林火灾预警监测和扑救指挥系统建设;推动村级组织和林权单位建立有效的防火机制,加大生物防火林带建设力度,强化专业、半专业扑火队伍建设。实施森林防火工程:抚育生物防火林带25公里,使集中连片的重点林区、行政区域界线、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村庄附近、道路两旁、农事活动频繁地带形成防火林带闭合圈。

3、自然灾害预警预报体系。加强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服务,建设气象灾害预警和人工影响天气体系,加大气象法规的贯彻力度,加强雷电灾害预警和防治,加强抗台风预警预报体系建设。建立地震灾害预警救援救助联动机制,实施地震安全农居工程。加强地质滑坡群测群防网络建设,建立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救援机制。建设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海洋气象预警系统。

十、做好拥军优属工作

深入、广泛、持久地开展国防教育,加强民兵、预备役部队建设,提高国防动员能力。拥军优属,做好现役、退伍军人的优待和安置工作。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团结,积极开展“双拥”创建活动,再创全国双拥模范城新成就。

 

一章  切实保障规划实施

 

一、形成推进“十一五”规划实施的强大合力

实施“十一五”规划的目标和任务,要贯彻落实中央、省、泉州市一系列方针、政策和部署,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大力宣传“十一五”的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让规划确定的方针政策和发展蓝图深入人心,激发广大干部群众的创业热情,动员和组织社会各方力量积极参与规划实施,使实施规划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

二、分解落实总体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

根据本《纲要》,编制和实施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和年度计划,具体落实本《纲要》提出的“十一五”发展任务。以专项规划作为审批核准重大项目、安排政府投资和财政支出预算、制定特定领域相关政策的依据,实行规划目标责任制,明确部门分工,落实部门责任,并将其列入政府政绩考核内容。

三、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监督检查

市政府要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特别要对经济增长、就业、价格等宏观调控目标进行监测预警,自觉接受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对规划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企业要充分理解和认知政府的战略意图,把规划目标与企业行为结合起来,积极主动地参与规划实施。

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

建立富有生机和活力的项目带动长效机制。以项目聚集生产要素,增强经济的综合竞争力和发展后劲。以项目促进各级党政部门工作作风的转变和效能建设。运用项目管理的理念、机制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运作效率,改进管理服务。

五、水果拉霸机,水果老虎机任务与调整

本《纲要》提出的产业发展方向和重点,是对市场主体的指导性意见,市政府将运用经济政策加以引导。本《纲要》在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科技教育、资源环境及部分基础设施等领域提出的任务,是市政府向人民作出的承诺,市政府将切实履行职责,努力完成。规划实施期间,当遇到国内外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或由于其他不可抗拒因素使实际经济运行严重偏离规划目标时,由市政府提出调整方案的议案,报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批准实施。

海峡西岸经济区现代化工贸旅游港口城市的宏伟蓝图已经绘就,石狮发展大有希望。全市广大干部群众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振奋精神,齐心协力,奋发有为,为率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而努力奋斗。

 

 

 

 

 

 

 

 

 

 

 

 

 

 

 

 

 

       “十一五”时期石狮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宏观调节指标

序号

 

   

2005

预计值

2001-2005

预计年均

增长(%

2010

预计数

2006-2010

预计年均

增长(%

指标属性

1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164.5 

12.4

310

13.5

预期性指标

2

第一产业增加值(亿元)

8.10 

4.9

10.85 

6.02

预期性指标

3

第二产业增加值(亿元)

89.45 

13.9

167.71 

13.40

预期性指标

4

第三产业增加值(亿元)

67.03 

11

131.44 

14.42

预期性指标

5

三次产业结构

4.92:54.35:40.73

 

3.5:54.1:42.4

 

预期性指标

6

农业总产值(亿元)

17

7.3

 

 

预期性指标

7

工业总产值(亿元)

292

16.7

668

18

预期性指标

8

规模以上工业产值(亿元)

192.09

26.9

476

19.92

预期性指标

9

财政总收入(亿元)

14.85

22.1

33 

17以上

预期性指标

10

地方级财政收入(亿元)

7.35

15

15.5

16.11

预期性指标

11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42.9

27.2

106.75 

20

导向性指标

12

实际利用外资(验资)(亿美元)

 

 

4.5

 

导向性指标

13

实际利用外资(报表)(亿美元)

5年累计8.82亿美元

22.4

 

 

导向性指标

14

出口商品总值(海关)(亿美元)

5年累计8.3亿美元

32.4

4.2

 

导向性指标

15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91

8.6

146.6

10

导向性指标

16

教科文卫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

23.8

 

 

 

预期性指标

17

R&DGDP比重(%

0.12

 

1.5

 

预期性指标

18

社会保障覆盖率(%

20.95

 

98

 

预期性指标

19

6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7.73

 

9

 

预期性指标

20

平均期望寿命(岁)

72

 

75

 

预期性指标

21

千人医生数(人)

 

 

 

 

预期性指标

22

城镇登记失业率(%

 

 

1.2

 

预期性指标

23

城镇化率(%

75

 

80

 

预期性指标

24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16500

12

23776 

7.58

导向性指标

25

农民人均纯收入(元)

8520

6

11717

6.58

导向性指标

26

恩格尔系数(%

40

 

35

 

预期性指标

27

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平方米)

32.77

 

 

 

预期性指标

28

人口自然增长率(‰)

 

 

6

 

约束性指标

29

总人口(万人)       

 

 

65

 

约束性指标

30

户籍人口(万人)

 

 

 

 

约束性指标

31

森林覆盖率(%

 

 

13.3

 

导向性指标

32

万元产值能耗(吨·标煤)

 

 

 

 

约束性指标

33

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98以上

 

预期性指标

 

注:指标属性说明:

1、导向性指标:指政府希望的发展方向,主要依靠市场的自主行为实现。政府要通过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制度环境和市场环境,使市场主体的行为方向与政府希望的发展方向近可能一致。

2、预期性指标:是在导向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了实现意愿的指标。政府要通过适期调整宏观调控方向和力度,综合运用财政、货币、产业、投资、和价格等政策引导社会资源配置,努力争取实现。

3、约束性指标:是指在预期性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了政府意志的指标,是省级人民政府在公共服务和涉及公共利益领域对地方政府和省直有关部门提出的工作要求,政府要通过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和有效运用行政力量,确保实现。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