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果拉霸机,水果老虎机

灵秀山森林公园
时间:2017-10-06 08:57 浏览量:
 

灵秀山森林公园

灵秀山是石狮西南部最高峰,毗邻环城路外西环路,是石狮市总体规划中的四个城郊公园之一,占地近5000亩,景区内最高海拔174.2,山势逶迤,曲线优美,林木苍郁,风光绮丽、岩秀谷幽,也是石狮的“城市后花园”。它与泉州城东的灵山、晋江安海的灵源山成鼎足之势,并称泉州“三灵”。景区内名胜古迹众多,据《晋江县志》记载,有“凌霄塔、七佛塔、方外亭、透龙泉、青莲池、濯足池、待月桥、君子石、磐陀石、龙蛇洞”等十处胜景。而在《容卿蔡氏族谱》中也有提到:胜地方圆的白鹤井、百丈泉、应潮窟、鸡鸣岗、牛眼石、香烟石、出米石、中山景、仙脚迹和“空相兰花”“钟鼓鸣禅”“真武踏龟”,是灵秀山风光奇秀的十二景观。20世纪50年代灵秀山作为军事管制区,禁止经济开发和民事活动。直到20世纪60年代,附近村民在灵秀山麓兴建水库,建立果林场,自然景观逐渐恢复,2005年,福建省林业厅批复同意在灵秀山建立省级森林公园。目前,灵秀山是石狮市唯一一座省级森林公园,是集休闲娱乐区、植物科普区、登山览胜区、野营活动区、寺庙景观区等为一体的专题景区。目前比较成熟的项目是寺庙朝圣和登山娱乐。

 

山门位于灵秀山森林公园的东部入口,与市区外西环路相连接。俗话说,天下名山僧占多,大部分寺院为了避开市井尘俗而建于山林之间,因此专设山门,或者把寺院正面的楼门称为山门,久而久之“山门”也就成为寺院的一般称呼。后世建造于平原或市井之中的寺院,也泛称山门。山门一般有三个门,所以又称“三门”,象征“三解脱门”,即“空门”“无相门”“无作门”。现在的寺院或仅有一门,仍可称之为三门。灵秀山的山门是一座具有典型佛教风格的牌坊建筑,也仅有一门,依山就势在两旁建了钟楼和鼓楼,门前配置一对辉绿岩花岗石狮雕,门柱篆刻对联“净地何须扫、空门不用关”,门梁有鎏金大字“空门”,语含禅机令人一见脱俗。由此进入即是绿意盎然的森林景区和清幽古朴的佛教圣境金相院。

出米石

踏进山门,右侧一块扁平略呈椭圆形的石头,像和尚的坐垫,正面刻着“磐陀石”三个大字。这块石头前下方的缝隙就是传说中流出白米的地方,它宽不足半尺,长仅一米,为何称为“出米石”?

相传寺院落成不久,香火日益旺盛,四方香客络绎不绝,出家和尚逐渐增多,食用斋饭大增,又恰逢旱情普遍,住持时常苦于无米下锅,以致于有的香客在山上吃不到饭,但香客们却无怨无悔,仍然虔诚朝拜,然后拖着饥肠一步一停的下山去,此举感动了佛祖。一天夜里,住持梦见仙人指点:“佛祖念寺中众僧礼佛和四方信众诚笃,明日石缝里会流出白米。”天亮之后,住持把梦境告诉僧众们,大家半信半疑,就在这时,“轰隆”一声巨响,大家都惊呆了,赶紧跑到寺庙外一看,只见一股白花花的大米从一块石头的缝隙里涓涓淌出,僧众们赶紧拿起竹篮捧米。说来也是奇怪,流出的白米刚好供寺院的僧人和香客吃饭。有时人少,米也流得少;有时人多,米也就流得多,天天如此,颇为神奇。自此以后,灵秀山上不缺米粮的局面维持了好长好长一段时间,“出米石”的名称也就一直流传了下来。

可为何现在这块石头不出米了呢?传说当时有个急性子小和尚去捧米,嫌米流得太慢,耽误大伙的早餐。于是,他就找来一根竹棍,用力往石缝里捅,想着把缝捅大,让米快点流,结果却把灵穴给捅死啦。此后,出米石就不再出米了。当然这只是一个神奇的传说,但也诠释了人们对勤俭持家的悟彻。

岁月苍桑,时至今日,出米石依然如故。在绿丛掩映中,这块石头显得格外安静,就像在听阵阵蝉鸣和鸟叫,也像是在回忆着当年出米的景象……

摩崖石刻

摩崖石刻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石刻艺术,指在山崖石壁上所刻的书法、造像或者岩画。它起源于远古时代的一种记事方式,盛行于北朝时期,直至隋唐以及宋元以后连绵不断。摩崖石刻有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和史料价值。灵秀山人杰地灵,历史上名人纷沓而至,至今保留着众多摩崖石刻,其中最负盛名的是出米石前方的“咏灵秀山石刻”。

 “小小精蓝亦自奇,一峰灵秀隐幽姿。无缘细听山僧话,太守偷闲只片时。”出自何人手笔?这首小诗是时任泉州太守王十朋游览金相院后有感而发留下的。

王十朋出生于浙江省乐清市梅溪村,字龟龄,号梅溪,是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诗人,伟大的爱国主义者。王十朋少时颖悟强记,学通经史,诗文名闻远近。19岁时写出“北斗城池增王气,东瓯山水发清辉”的名句。由于当时南宋政治腐败,奸臣秦桧专权,科场黑暗,一直到秦桧死后,王十朋得中状元。后因论力主抗战,遭主和派排斥离京归里。之后出知湖州、泉州等地,救灾除弊,颇有政绩。

王十朋尽管在泉州当太守只有一年半时间,却留下了许多诗文和墨宝。泉州人至今朗朗上口的 “初见枝头万绿浓,忽惊火伞欲烧空。花先花后年俱熟,莫道时人不爱红。”就是他写的《刺桐》。王十朋到灵秀山,来去匆匆,但有感而发,出口成章,留下控制人口的七绝诗。游览他笔下红花绿叶的刺桐城和灵秀山,谁人不喜欢呢!

其实,王太守到灵秀山,并非游山玩水,亦非礼佛朝拜,而是关心民间疾苦,救灾除弊,察看地形,兴修七首塘之龟湖塘水利,鼓励农桑。太守光临,山僧非常高兴,热情招待、悉心介绍。但一心系民的太守,关注的是百姓的民生大计,根本无暇细听山僧的絮语。灵秀山旖旎的风光,王太守自然是感受到了。作为状元郎的他也钟情山水,目及灵山秀水,即得片刻的精神放松和无比怡悦的心情。但一府之长的他不敢沉缅于山水,考察完毕留下诗篇一首就匆匆带着随从下山了。小诗清晰道出王太守为官的责任意识、大局意识,更是生动勾勒出了那种勤勉奉公、呕心沥血的公仆形象。

此外,灵秀山山坡上,还发现一块宋代摩崖石刻,据推测,该摩崖石刻刻于宋代元符年间(1098—1100年),可能是石狮市市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摩崖石刻,其文字内容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