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望普查,从零开始
2017年7月,我毕业了,离开了白色象牙塔的生活。怀揣着激动心情,我踏入工作岗位,未等熟悉完自己的工作环境,领导就匆匆对我说:“小徐,马上去趟北京,我们负责第二次污染源普查的农业源质量控制工作,你熟悉一下,然后配合做好项目预算。”作为分子生态学的博士,污染源普查对我而言,那么陌生。路上我打开电脑搜索任何关于污染源普查的资料,领导看出了我的迷茫,说:“这项工作会跟你们之前的科研实验不同,这次普查以国务院名义下发了通知,是一项十分艰巨而光荣的政治任务,也是你刚刚工作的一个挑战,但是你会学到很多……。”我依然焦虑着自己能否完成这项使命。到了目的地,我小心翼翼仔细地听着他们的要求,同事们很多经历过第一次污染源普查工作,他们在说着自己当年的经验,都是那么轻车熟路。我一言不发,唯有默默记下这次普查与第一次污染源普查的区别和本次普查的重点。第一天晚上一夜未眠,我仍在学习本次普查农业源具体的任务,如何去落实质量控制,预算的编制怎能保证任务与经费的匹配。随后的一周,在预算每天反复修改的过程中度过,我慢慢明白“为何普查,何为普查,普查何为”,感到这项任务的艰巨光荣、责任重大、任重道远。
未雨绸缪,迅速成长
2017年10月,距离预算上报已有两个月,虽然已明确我们负责本次普查的农业源质量控制工作,然而经费由于各种原因仍未下拨。面对未有经费的困境,我们依然没有停止步伐,因为使命容不得我们半点的懈怠,我经历了每天三场方案的研讨会、每周至少3次的天津—北京的往返,工作到凌晨已成为常态,然而领导依然每天激情洋溢带领着我们,没有任何人抱怨,这大概就是怀有信仰和情怀的工作吧。到2017年底,我们组建完农业源质控的队伍,完成了质控方案和相关的技术规定,建立了“国家—省—实施机构—实施人员”四级联动质控工作机制和“质控工作组—质控专家组—质控实验室”三位一体质控管理体系,保证对参与普查的工作人员、技术人员和相关机构实现从管理环节到技术环节的质量控制措施全覆盖,确保普查工作质量全程痕迹化管理,普查数据质量全程可追溯。
百折不回,全力以赴
2018年,各地普查工作已如火如荼的进行着,为保证本次普查工作真实可靠、科学准确,首次在如此大规模的普查工作中使用在线填报,现场调查人员通过手机App终端、Pad终端、电脑终端等方式进行数据采集。在此期间,我们不断奔赴调查的现场。由于普查员的调查能力参差不齐,通过终端采取数据困难重重。作为质控,我们赶紧组织专家编写质控培训教材,开展国家级质控人员相关技术培训,调配专家各省进行指导培训,保证每个省的质控工作能够顺利开展,把好普查过程关。每周辗转各省,每天答疑几十个电话,每晚十一点仍要回复基层的咨询问题。疲惫感让我想到了放弃,可是基层工作者不畏严寒,不惧酷暑的坚持和每次答疑完的那声“谢谢,明白啦”给了我力量,我更没有理由退缩。随后,不定期组织专家进行飞行检查,对他们出现的质量问题及时作为反馈和整改意见。200多个日日夜夜后,我们完成了调查工作、原位监测工作上的质量控制。通过全国农业污染源普查的质量控制平台,我们收到了各省区采集上来的数据,这是大家“丰收的果实”。然而我们更不敢懈怠,接下来我们迎来了重要的数据审核任务。
事有终始,意犹未尽
2018年4月,软件程师着手构建数据审核的算法及模型,各子质控专题进行人工抽检,将总结出来的问题及时反馈。两个月的集中审核完成后,数据审核系统也优化完成,我们对海量的数据开展看系统批量审核,输入不同的算法及阈值,进行异常值的筛查,同时组织专家进行复核。这样的审核持续了半年,当我将最后审核结果交给各专题负责人后,呆坐了许久。我们作为国家质量控制组为农业源普查数据的真实准确保驾护航,使命就这样完成了?几分钟后,我收到了负责人的回信,“谢谢,你们辛苦啦”。那瞬间眼泪再也忍不住了,这是我们工作的最好的回音。
普查,让我们肩负使命,勇于担当;
普查,让我们坚守初心,砥砺前行;
普查,谢谢你,希望与你再相见,我们未来可期。
来源:中国环境
作者单位:农业农村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